本文引用自安全是唯一回家的路
郝市府改善 仁愛國中范亭崴車禍路口工程設施, 何不提案 降低市區道路行車速限?
2010年6月30日下午 9:19
【他山之石】英國交岔路口 人行道周邊柵欄環繞, 行人穿越道是唯一路徑過馬路
請參考英國交岔路口行人交通設施長什麼樣子, 煩請注意右側穿越道入口處的柵欄. 人行道除了穿越道入口處外, 全部被柵欄圍繞, 行人過馬路唯一的路徑, 就是經由行人穿越道過馬路。此外, 四線道馬路 (約15公尺寬) 中央就有一座安全島供行人停等闢護。
(壹) 還原范亭崴車禍案始末
97年10月20日十二歲的亭崴清晨跟媽媽揮手道別, 背著書包快樂的出門上學, 從深坑家中搭公車到學校要完成糾察隊的交接任務。 他在安和路下了公車, 當時才6點55分, 距離仁愛國中的導護七點啟動, 還有五分鐘才開始。
亭崴尾隨同學的步伐踏上安和路的行人穿越道, 寬闊的安和路長56公尺, 走在亭崴前方的同學, 幸運的陸續抵達安和路的彼端. 亭崴卻只通過了四個車道外加一個安全島, 大約步行了二十公尺 (下圖一), 就被一部由仁愛路向西疾馳而來的小轎車撞上. 肇事者柯女士是一位媽媽, 她急於送自己的孩子上學, 卻在學校附近道路撞倒了別人家的孩子。
由於車速太快撞擊力量太猛烈, 肇事車的後視鏡被撞斷了, 斷裂的後視鏡竟鉤住亭崴的書包帶, 亭崴的身驅因而被牽扯旋拋. 頭部與背部猛烈撞擊車窗玻璃與車身, 霎那間車窗玻璃應聲碎裂, 銳利的玻璃劃斷亭崴的頸動脈, 范亭崴血灑安和路三米。 (下圖二)
仁愛安和路行人穿越道無比遼闊長達五十六公尺, 中央有兩座分隔島路樹茂密。
范亭崴頸動脈動裂血灑路口三米。
華視新聞在亭崴車禍第二天訪問了伯軒媽媽, 由於伯軒車禍案的肇事證據, 在車禍第一時間就被湮滅殆盡. 深知車禍家屬在哀慟逾恒的初期, 一定毫無心力蒐集肇事證據. 因此車禍第三天清晨便動身前往安和路車禍現場勘查. 果然發現中央安全島有一棵樟樹, 茂密的枝葉遮住了56米外唯一的一座行人號誌燈. (下圖)
【改善前】五十六公尺外唯一的一座行人號誌燈被路樹遮住了。
97年10月28日收到範媽媽靈糧堂教友洪明正先生電子信件, 伯軒媽媽便去電邀約台大土木系交通組許添本教授到安和路現場會勘. 次日, 10月29日清晨許教授依約到達肇事現場, 巧遇在路口指揮交通的家長會前會長陳瑞麟先生, 經過晤談 (下圖), 許教授對於臺北市各中小學校區, 都地處交通繁忙的大馬路旁深感憂心; 語重心長的提醒家中有孩子剛入學的父母親, 一定要親自陪伴孩子多走幾趟上學的路徑, 協助孩子辨識並排除不安全的因素, 再漸進的放手讓孩子單獨上學.
仁愛國中前家長會會長陳瑞麟先生, 向許添本教授解說車禍原由。
(貳) 郝市府 改善了范亭崴肇事路口哪些工程設施?
【改善後】范亭崴車禍一星期後, 遮住號誌燈的路樹被連根移除。
【改善後】長達五十六公尺寬的行人穿越道, 中央分隔島上, 終於依號誌設置規則, 補裝了一座行人號誌燈。
【改善前】公車候車亭邊緣原來沒有防護性柵欄, 可引導學生進入行人穿越道。
【改善後】公車候車亭新裝了防護性柵欄, 乘客下了公車, 能夠安全的被引導經由行人穿越道過馬路, 不至於誤入車道發生意外。
【改善後】肇事媽媽柯女士宣稱分隔島灌木遮住她的視線, 因此分隔島上的灌木完全被移除。
仁愛安和路口行人穿越道縱剖面。
(叄) 如何調降學校 醫院與市區道路行車速限減輕傷亡?
台灣的車輛普遍不禮讓行人, 行經行人穿越道亦不減速慢行, 然而道路行車速限卻從90年6月由40公里提高為50公里, 並享額外10公里的取締寬限值; 市區速限變相提高50%, 車速59公里以下都算未超速. 台灣的駕駛始終未被適當的教育與提醒, 如果未減速慢行, 又遇到突發狀況會產生什麼嚴重的後果?
范亭崴小朋友的車禍案提供了一個怵目驚心的答案, 行車速度愈高, 駕駛愈難在突發狀況下完成煞避動作, 一名十二歲的學童, 清晨竟然活生生被淩遲在校門口!
民國87年小兒伯軒車禍案的肇事者, 是一位受不當給薪辦法驅策的職業駕駛, 他拼業績拼獎金而拼掉了伯軒的小命. 亭崴的車禍案的肇事者竟是一位尋常百姓, 她車上還載著她親愛的子女. 臺北市交岔路口的道路障礙難以勝數, 任何一位偏愛開快車, 經過行人穿越道未養成減速慢行慣性的人, 都極可能是下一位肇事者.
范亭崴車禍案是一個指標性的個案, 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97年臺北市行人在行人穿越道遭撞擊24小時死亡者17人, 三十日內死亡的行人則有37人, 至於受傷送醫的行人則高達1766人。
臺北市行人安全統計, 聯合報根據交通大隊提供資料製表。
路樹遮住了號誌燈間接導致了亭崴的車禍案, 亭崴的父母已於99年4月依國家賠償法第三條規定 ( 公有公共設施因設置或管理有欠缺, 致人民生命.身體或財產受損害者, 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向臺北市政府請求國家賠償.
車禍撞擊產生的能量與車速密切相關 ( 參見6/15網誌 ), 如今台灣人最該嚴肅省思的課題是, 將近六十公里的市區道路行車速限, 該如何調降才能杜絕這種慘絕人寰的車禍?
*6/15網誌: 車輛經過行人穿越道為什麼需要減速慢行? 撞擊速率30公里與50公里車禍瞬間, 煞停反應距離與撞擊能量差很大!
網頁:
參考資料 ↗
參考資料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可以匿名留言,如果你知道其它資料,請告訴我,非常感恩。